生活

超高齡社會新防線 「銀髮急救」成韌性城市關鍵基石

【記者 紀威甫/台中 報導】

臺灣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,每四人就有一位是 65 歲以上長者。隨著家庭結構轉變,核心家庭與獨居比例不斷上升,傳統的世代同堂模式逐漸式微。當緊急醫療事件發生時,第一時間在場者不再必然是年輕家人,而可能是高齡配偶、鄰居或外籍看護。如何讓銀髮族具備即時應變能力,成為社會必須正視的挑戰。

因此,社團法人臺中市紅十字會率先提出「銀髮急救」理念,並規劃全國首創的「銀髮急救宣導員」課程,將此視為建構韌性城市的重要一環。歷經一年研發與在地試驗,課程專為長者設計,透過淺顯易懂的教學,協助銀髮族掌握急救知識與技能,提升在意外或災害中自救、互救的能力。

中市紅十字會推廣全國首創銀髮急救宣導員培力課程(圖/活動單位提供)。

「韌性城市」的核心,在於面對天災或公共衛生危機時的應變與恢復力。不僅需要堅固的基礎建設,更仰賴市民的防災素養。臺中市紅十字會會長郭慈安指出:「多一份急救知識,就能減輕救護人員的負擔,也能讓自己多一份自救自立的能力。」她強調,當社區長者普遍具備急救技能,即使醫療資源在災害初期無法即時抵達,仍能形成具自主應變力的「安全孤島」,有效降低災害衝擊。讓長者理解急救概念,除了能協助正確判斷何時需要呼叫救護車,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消耗,也能提升臨危行動力。這樣的能力,不僅攸關個人健康,更是整體社會安全體系的重要支撐。

過往急救教育多鎖定青壯年族群,但在高齡化社會,許多長者獨居或與高齡配偶互相照護。當意外發生,等待救護車的「空窗期」往往是最致命的風險。若長者能操作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(AED)、處理哽塞或控制出血,便能大幅提高黃金救援的成功機會。臺中市紅十字會急救教育專家強調:「當銀髮族具備基礎急救能力,就等於在社區中布建了數以萬計的『行動急救站』,這是城市安全最務實的強化方式。」

銀髮急救宣導培力課程訓練學員具備基礎急救能力(圖/活動單位提供)。

為推廣理念,臺中市紅十字會已率先啟動「銀髮急救宣導員培力課程」,並邀請資深急救教練與專業講師,以友善教學方式,讓學員能在短時間內掌握實用技巧。課程不僅歡迎長者參與,也鼓勵所有關心社區安全的民眾共同投入,將急救知識帶回家庭與社區,形成更緊密的守護網絡。

紅十字會表示,知識是最大的力量。當市民從被動的受災者,轉變為主動的行動者,不僅能增強社區安全,更能提升整體社會的防災韌性。這項倡議,不僅是為長者設想,更是為全體市民打造更穩固的安全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