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方

吉安鄉「𠊎講客」友善客語店家掛牌 游淑貞用行動支持青年傳承客語復興

地方新聞中心/花蓮報導

花蓮縣吉安鄉在鄉長游淑貞上任後,積極傳揚客家文化與客語推展學習,致力營造友善共融的客語環境,更深耕在巷弄鄰坊推動客語友善店家,其績效成績高達300餘店家加入,頗獲中央單位好評並挹注支持。中央客家委員會發行「𠊎講客」客語友善環境標章已行之有年,去年更進一步推動「客庄文藝復興」政策,經歷吉安鄉公所客家事務所街訪調查,位屬宜昌村一家頗具時尚感的餐酒館-YELLOW BAR(夜樓),在經過「客庄文藝復興」執行團隊的協談與推介而加入「𠊎講客」的行列。由於這是一家裝修精緻,很有年輕人風格的「潮店」,引起游淑貞的好奇與關注,便親自到訪送上「𠊎講客」客制招牌並舉行一個輕鬆而不失莊重的掛牌儀式。

「夜樓」的負責人黃聿均看到忙碌的鐵人鄉長到訪,專送將賦予自己傳承客家文化的任務無限驚喜,用流利的客語分享著自己創業的故事…。他來自花蓮玉里,是道地的客家子弟,也繼承了道地的客家人「硬頸精神」,旅外回鄉的青年人,儘管經歷疫情與地震的無情挑戰,但始終相信努力終有撥雲見日的未來,年輕人的店不只有國語、英語,更能暢遊新世代客語溝通,呈現母語接待的到位客庄新文化,也讓光臨的非客家族群…在「夜樓」找到新鮮的氛圍,朗朗上口學二句,加值忙碌擾嚷生活的妝點色彩。

吉安鄉推動客委會的「客庄文藝復興運動」,在全鄉約300家的客語友善店家中,目前已納入29個店家專案,並獲頒華、客雙語特色招牌,讓客家文化在現代環境中煥發新曙光。在宜昌村負責執行的宜昌社區發展協會幹部以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,對友善店家做了深入的訪談,融合雙語元素的「𠊎講客」招牌成為推廣文化的象徵。

游淑貞感佩青年創業並加入客語友善店家行列,突破母語僅限於長輩使用的刻板印象,讓客家族群語言不只是傳統的延續,更生活化融入青年時代。她期盼客語文化能從家庭走向市場、從年長者延伸到下一代,鄉公所也將持續深化各族群母語的友善環境,營造族群共榮的美好花蓮。

What's your reaction?